山東快書課堂“吸粉” 學生先錄后練
7月8日上午10時40分左右,這一期的山東非遺傳習大課堂已接近尾聲,著名山東快書表演藝術(shù)家李東風在學生們的熱情下決定現(xiàn)場來一段《武松鬧南監(jiān)》。見此,今年9歲的李樹垚麻利地拿起手機找了好幾個角度才滿意地坐下,一邊舉著手機一邊認真地觀看老師的表演,手酸了就兩只手輪換著來。“我很喜歡山東快書,把老師講的這段錄下來,回家就能跟著反復學習了。”
當日上午,山東省文化館三樓非遺傳習大課堂教室里熱鬧非凡,“當哩個當,當哩個當,當哩個當哩個當哩個當!閑言碎語不要講,表一表山東好漢武二郎。那武松學拳到過少林寺,功夫練到八年上。”山東快書早期主要演唱的是武松故事,因此,李東風在課堂上便教學生們學了一小段《武松打虎》。
學生們緊跟李東風的節(jié)奏,一遍又一遍地練習著。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樸實幽默的詞句,豐富的表情和肢體動作,深深吸引著教室里每一名學生。從羞澀到自然,學生們越說越大方自信、越說越活潑開朗。
看著學生們的認真勁兒,李東風又教大家說起了小朋友們喜聞樂見的《托兒所》。“爸爸爸爸你叫阿姨,阿姨給你牛奶喝。”這些似曾相識的場景,不時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雖然內(nèi)容有些長,但學生們跟著誦讀的積極性和注意力卻絲毫沒有消減。劉大明說,“這真的太有趣了!”
在此之前,學生們還學習了銅板的打法。在李東風手中靈活翻飛的兩片銅板,拿在學生們手里顯得有些不趁手。然而大家仍是按照老師教的手勢一次次嘗試,努力想要打出那清亮的一聲“當”。李東風說,“等大家能連續(xù)十次打出正確的‘當’,才能開始學著打節(jié)奏。”
雖然課堂上的時間遠遠不夠大家掌握山東快書的基本功,但相信李東風這句話和山東快書這一藝術(shù)形式已經(jīng)在學生們心中深埋。或許,他們會在課后想方設法勤加練習,就像李樹垚一樣。
下期活動預告:制扇
折扇自南宋時開始自制,扇骨造型藝術(shù)豐富多彩,扇頭造型諸多。扇工還運用磨、漆、嵌等技藝,千變?nèi)f化,極盡巧思。自明代起就有精致文雅和形成多樣的特色。扇骨材料以竹片為主,精工細作,達數(shù)百種之多。扇面大多用棉料宣紙裱成,有“素面”和“畫面”兩種。如今,折扇已不只是生風用具,而成為人們收藏的珍品。
2016年3月,制扇技藝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