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捉住歷史的影子
9月2日,山東非遺傳習大課堂內(nèi)墨香濃濃,課桌上有序擺放的一件件工具勾起了學生們的好奇心,還沒開始上課便主動向老師提問。今天來給學生們上課的是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曲阜拓片制作技藝項目傳承人周龍濤,他從事民間文物的征集收購與拓片制作工作長達二十余年,培養(yǎng)了一批年輕的碑帖拓制藝人。
“古人用石刻記事,為了保留石刻上的文字,也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石刻上的內(nèi)容,于是就有了拓片。”周龍濤從拓片的起源開始,為學生們生動講述拓片的來龍去脈,“如今具有極高收藏價值的拓片,在古代不僅僅是一種工藝品,更是一種實用品。”據(jù)周龍濤介紹,現(xiàn)代人不僅可以通過拓片來接收歷史知識,還可以欣賞到古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的作品,拓片有著相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講解之后,便是學生們躍躍欲試的拓片制作環(huán)節(jié)。看到學生們一個個摩拳擦掌,周龍濤耐心地講解道,“不同于印刷術,手工拓片需要一個過程。”首先,要將打濕的宣紙平鋪在石板(或木板)上,用打刷、棕刷等工具使宣紙與之完全吻合,能夠完整地表現(xiàn)所有內(nèi)容,并待其晾至九成干。在這里,周龍濤解釋道,“若是宣紙完全干透就會從石板上脫落,如果是過濕的狀態(tài)下上墨則會滲透到字溝里而看不出字跡。”聽完周龍濤老師的解釋,學生們不再著急上墨,轉(zhuǎn)而相繼舉手向老師提問桌上各個工具的名稱和使用方法,想要更多地了解拓片這一古老的技藝。“錘子、打刷、棕刷,這些都是用來讓浸濕的宣紙與石板達到嚴絲合縫,拓包拿在手里蘸取墨刷上的墨之后,均勻地給九成干的宣紙上墨……”這些工具在周龍濤的眼中都是親切而熟悉的伙伴,有關它們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早已爛熟于心。
宣紙晾至九成干后,學生們便自發(fā)地分組排隊,按照剛剛周龍濤老師所教授的開始制作拓片。“手要正,手勁從輕到重,用墨從淡到濃。”想到這將是大家合作完成的作品,每個學生在上墨的時候都非常認真,生怕自己的失誤會造成作品整體的不和諧。整個過程安靜而有序,學生們的合作精神在此時得以全部展現(xiàn)。
在老師和學生們的共同努力下,作品的完成比預期的要快了不少。周龍濤點評道,這是大家第一次接觸并制作拓片,現(xiàn)在的完成度已經(jīng)非常高了,“你們回去之后可以繼續(xù)練習,常見的門牌等都可以制作成拓片,把你看到的東西完整地拓制下來。”在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們紛紛表示拓片制作技藝非常新奇,以后會主動去接觸和了解更多的非遺項目,“太好玩兒了!”
一堂課結(jié)束之后,學生們不僅學到了如何制作拓片,更學到了拓片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及歷史知識。“從兒童開始重視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遺傳習大課堂這樣的形式非常好。”周龍濤在課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