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課堂 “土味兒”老手藝也有小“粉絲”
伏里土陶始于5600年前,歷經幾千年的發(fā)展,現(xiàn)有祭祀、賞玩、生活用品三大類型。據(jù)伏里土陶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甘言地介紹,由于塑料和不銹鋼等制品帶來的沖擊,土陶作為生活用品的屬性已經有所減弱,尚有茶壺、茶杯等土陶制品廣受歡迎。
5月12日,甘言地帶著自己的作品走進山東非遺傳習大課堂,向學生們介紹這一獨特的藝術、古老的文化。課堂上,學生們每人都被分到了一塊陶泥,大家一邊聽老師講課,而另外一邊,一雙雙“不安分”的小手已經躍躍欲試。
從手法開始,甘言地教學生們將膠泥揉搓成各種基本形狀,這是制作土陶作品的基本功。看著學生們在課桌上或揉搓或按壓的認真勁兒,甘言地也受到了感染,耐心地一一教大家如何“掌握”一塊膠泥。“要先學會制作局部,然后用泥漿把各個部分粘連在一起,才能做成一件完整的土陶作品。”
接下來便是制作土陶作品。“大家取一塊膠泥,揉搓成一頭大一頭小的圓柱形,這是小老鼠的身體。”甘言地手拿成品向學生們講解制作小老鼠的步驟,機靈可愛的形象贏得了大家的喜愛,孩子們迫不及待地開始動手制作自己的小老鼠。“這是一堵墻,老鼠是住在墻洞里的。”一名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給自己的小老鼠安了一個家。隨后,甘言地又教學生們制作了南瓜、瓢蟲、站立的小老鼠等,每一件作品都是大家自己一步步完成,孩子們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課后,甘言地對學生們的表現(xiàn)感到非常欣慰,“非遺走進課堂,有利于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發(fā)揚。今天學生們的積極性非常高,他們親自動手體會陶藝文化,在獨立完成作品的過程中鍛煉了動手動腦能力,也了解了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