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承古書懷”?張坤山書法展在山東省文化館開幕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承古書懷”?張坤山書法展在山東省文化館開幕
9月12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藝術委員會、中央數(shù)字電視書畫頻道、山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山東省文化館主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承古書懷”·張坤山書法展覽在山東省文化館開幕。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李國琳,中國書協(xié)理事、山東省政協(xié)常委、山東省書協(xié)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孟鴻聲,山東省文化館館長王衍良,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原書記、原副主任柏繼民等山東省及部隊老領導、老將軍出席了開幕式。
開幕式由山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徐華志主持,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李國琳,中國書協(xié)理事、山東省政協(xié)常委、山東省書協(xié)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孟鴻聲,以及原山東省委常委、山東省軍區(qū)政委呂民松將軍先后致辭。隨后,張坤山先生致答謝辭,他深情表達了對家鄉(xiāng)齊魯大地的熱愛和眷顧,認為這是一次向家鄉(xiāng)領導和人民,向書法界的朋友們匯報學習的極好機會。開幕式上,張坤山向山東省文化館捐贈了書法作品,山東省文化館館長王衍良向其頒發(fā)收藏證書。
本次展覽有六大特點。一是碑派書風強烈,凸顯金石氣象。高古曠朗、拙樸奇崛、自然天真、博大雄強的碑學書風充滿著整個展覽的主體格調。張坤山先生雖然沒有著重展示與原碑原貌近似的作品,但是他已將碑之元素碑之精魄融化在每件作品之中。二是堅持碑帖結合,彰顯時代精神。張坤山先生始終堅持以碑為基,碑帖交融,獨僻蹊徑。他將碑之拙樸奇肆與帖之典雅蘊藉巧妙的對接、融合、互之浸潤滲透,大大區(qū)別于純帖純碑的單一審美形式,提升了難度系數(shù),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和美學價值。三是以碑入草,打造新的草書構成形式。張坤山先生將碑之蒼茫、雄渾、博大、奇崛等諸多元素引入草書之中,使之線條更加老道圓渾,結構更加奇肆開張,整體更加豐富跌宕,視覺更具沖擊力度。四是鴻篇巨制作品為主干,突出強調正大氣象。張坤山先生的展覽,震撼和動人心魄的亮點,是幾組鴻篇巨制的登場,成為本次展覽的主干,充分凸顯了正大氣象和傳統(tǒng)書法帶給觀者的魅力。五是五體書法兼攻,對當代書壇有引領啟示作用。張坤山五體兼擅,均達到相當高度,可貴者在于他將五種書體貫穿打通,形成了一個整體,不管在風格上,還是筆墨語言上,都是協(xié)調統(tǒng)一卻毫無牽強附會之感。六是筆墨當隨時代,努力塑造當代藝術精神。展覽突出亮點之一便是張坤山先生對形式的思考和對筆墨的探索。他將傳統(tǒng)書學觀念與當代藝術精神相結合,推出了一大批形式新穎筆墨開境的力作,展示出他獨立的當代藝術觀及其藝術上的大匠之心。
張坤山先生1952年出生于山東省淄博市,海軍政治部專業(yè)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資深理事,自1990年以來連任第三、四、五、六、七屆至今30余年。系中國書協(xié)書法行業(y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海軍美術書法院 副院長,北京國都墨韻書畫院院長,榮寶齋書法院研究員,中央文史館“書法大家班”成員,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貢獻津貼。曾被《人民日報》、《中國網》、《書法報》等主流媒體和中國文聯(lián)、中國書協(xié)等單位授予或推選為“共和國文化建設寶鼎”、“改革開放30年杰出人物”、“當代草書十大家”、“當代碑派大家20人”,“德藝雙馨藝術家” 及“書法進萬家先進個人”等。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翰墨臨池,勤奮耕耘,尤其在碑學領域和草書領域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對當代書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