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說節(jié)氣——清明 關(guān)于清明的小知識
時間:2022-04-01
瀏覽:1178
清明節(jié)由來
“清明節(jié)”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nóng)歷24節(jié)氣中的清明節(jié)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jié)氣。清明節(jié)氣共有15天。作為節(jié)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躲避后母梨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國外,他們逃到魏國時吃不上飯,又貧病交加,在絕望之時,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謊說是野兔肉煮給重耳吃。后來有人告訴了實情,重耳才知道。19年后,重耳重又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即晉文公。他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卻惟獨忘了對他忠貞不貳的介子推。待人提醒,重耳想起舊事,派人去請時,介子推避而不見。晉文公親自登門去請,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親躲進了綿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尋也未找到。晉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順,要是縱火燒山,他準會背著老母親跑下山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倆也沒出來,后來在一株枯柳旁發(fā)現(xiàn)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燒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著大柳樹樹洞,洞內(nèi)藏著他留下的一塊衣襟,上面用鮮血寫著一首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亡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致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看后十分感動,放聲痛哭,將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綿山,改綿山為介山,并建廟紀念。為了銘記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定為“寒食節(jié)”,每年這一天嚴禁煙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節(jié),晉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發(fā)現(xiàn)那株枯柳樹死而復活,便給那株柳樹賜名“清明柳”,規(guī)定從寒食到清明,人們都要祭奠介子推。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大遷徙、大融合人們漸漸將寒食節(jié)與清明相混淆,將寒食掃墓混為清明掃墓,清明逐漸代替了寒食節(jié)。屈原投江為后世留下了“端午節(jié)”,晉文公一時沖動的一把火,燒出了一個“清明節(jié)”這正是: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清明節(jié)習俗
清明掃墓,即“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
踏青
清明時節(jié),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xiāng)野間游樂一番。
掃墓祭祖
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且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
清明節(jié)美食
青團青團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綠色的健康小吃。蒸熟以后綠綠的軟糯的皮兒,帶有清淡艾草香氣,香糯可口。
清明螺即田螺,因為清明前后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此時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的說法。

烏稔飯又名烏米飯,是清明食俗,而清明食俗也不能不提到畬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畬族聚居地,家家戶戶煮“烏稔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