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文化館為您帶來評書版《二十四孝》之 曾子心痛
時間:2022-04-27
瀏覽:1005
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身體力行尊老、敬老、愛老、助老。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多次就“尊老”發(fā)表重要講話,對國家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和養(yǎng)老體系建設提出一系列高瞻遠矚的重要論述和設計規(guī)劃。“孝”是尊老愛老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山東省文化館特邀大新老師以評書方式為大家講解《二十四孝》的故事,共分二十四期,帶您感悟中華傳統(tǒng)孝文化,奉行孝道,以身作則,良性循環(huán),上行下效,傳承孝道是社會的責任,也是家庭的責任。
本期為您帶來第二篇評書故事《曾子心痛》
原文: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譯文: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yǎng)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嚙指喚兒兒有感,指痛心焦焦炙還。
痛心待客禮不慢,心連母子感萬千。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愛老助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向全社會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一直以來的身體力行。讓我們一起弘揚民族孝道精神,做一個有孝心,懂孝道的人,讓中華孝道精神時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