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說節(jié)氣——立春來也
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
癸卯年 甲寅月 癸巳日
立春.萬物更生
立春,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二十四節(jié)氣最初是依據(jù)“斗轉星移”制定,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現(xiàn)行是依據(jù)太陽黃經(jīng)度數(shù)定節(jié)氣,當太陽到達黃經(jīng)315°時為立春,于每年公歷2月3-5日交節(jié)。
立春標志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
立春.氣候變化
中國古代一些著作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時至立春,在我國,北回歸線及其以南一帶,可明顯感覺到早春的氣息撲面而來。而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只能是說進入春天的前奏,萬物尚未復蘇,還處于萬物閉藏的的冬天。對于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來說,距北回歸線(黃赤交角)越遠,進入春天越遲。
立春.風俗習慣
打春牛
鞭春即打春牛,亦稱“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將泥塑春牛打碎,這是農(nóng)耕文明時代的遺風。通過打春牛之俗,提醒農(nóng)人,春天已到,應該不違農(nóng)時,及時播種谷物,祈愿一年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鞭春之俗與祈求豐收相關,是一項較為古老之節(jié)俗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迎春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qū)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咬 春
立春日時令飲食是作春餅、贈春盤、食春菜等飲食之俗,以迎春、慶春。春餅是立春日典型的時令食品,從魏晉南朝時代起,人們迎春食春餅。《荊楚歲時記》載:“立春之日,親朋會宴,啗秦餅、生菜,帖‘宜春’二字。”春餅是一種薄面餅,取生菜、果品、餅、糖等置于盤中,取迎新之意,時稱“春盤”,也可贈送親友品嘗。
踏 春
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