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不忘創(chuàng)新,固守不失包容
——山東非遺傳習大課堂之侯氏社火臉譜
6月10日,一走進山東省文化館三樓非遺精品展廳,有序擺放在桌上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社火臉譜就吸引了每一個來上課的小朋友。用色絢麗,形式新穎,這是侯氏社火臉譜第六代傳承人侯志新基于傳統(tǒng)社火臉譜的創(chuàng)新作品。
“小朋友們,有沒有人知道碧霞元君啊?”“知道!泰山奶奶!”“那有人知道五行嗎?”課堂上,侯志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社火臉譜的歷史由來以及每一個社火臉譜的內(nèi)涵。社火,是指在祭祀或節(jié)日里迎神廟會上的扮神相及各種雜技雜耍的表演,在漫長的歲月里,社火臉譜脫離了祭祀形式而獨立存在,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文化藝術,許多百姓將社火臉譜掛在家中,以祈求平安、吉祥。
一個調色盤,兩支毛筆,五種顏料,在講解完侯氏社火臉譜的相關知識之后,每個小朋友都被分到一個用鉛筆勾勒出輪廓的臉譜,他們將在這張空白的臉譜上進行勾邊、涂色、修型等步驟。“大家看好,這里是黑色,這里是紅色,下巴位置的白色是空出來的,勾完邊之后就可以上色了。”侯志新拿著一張事先制作好的臉譜向小朋友們展示,耐心地講解著注意事項。
“老師,我可以自己創(chuàng)作嗎?我喜歡藍色。”侯志新話音剛落,濟南市陽光100小學的曾之淇就提出想要制作一張自己理解中的“繽紛”臉譜,侯志新對此表示十分鼓勵和贊揚,“你能有這樣的想法非常好,我們向來都鼓勵創(chuàng)新。不過要記住,顏色一定得是對稱的。”聽到老師的鼓勵,幾名有繪畫基礎的小朋友紛紛開始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從顏色搭配到分布都顯得有條有理,還有的小朋友在調色盤中調出了紫色、灰綠色、暗紅色等,每一張與眾不同的臉譜都傳達出小朋友們豐富、絢麗的內(nèi)心世界,顯得尤為珍貴。
課堂上,幾名小朋友很快完成了臉譜上色,纏著侯志新提出了一連串有關侯氏社火臉譜的問題。“老師,這個臉譜代表的是什么?”“老師,社火臉譜很早以前是什么樣的啊?”在侯志新看來,小朋友們能有如此的興致和熱情,正是作為一名傳承人致力于傳統(tǒng)文化傳承能得到的極大欣慰。
下期活動預告:高密撲灰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亦稱“民間寫意畫”,作畫時先用柳枝燒制的炭條打好草稿,然后用毛筆勾描,再用白紙拓印,一稿可拓撲多張,“撲灰”由此得名。撲灰后的畫稿還要加以手繪,經(jīng)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畫。
下期非遺傳習大課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王樹花將帶大家體驗高密撲灰年畫的制作過程和技藝,敬請期待。
報名信息請持續(xù)關注文化山東。
經(jīng)多道工序后才能成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