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說節(jié)氣——立夏來啦!
立夏由來
?古時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會根據(jù)天氣和物候將節(jié)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其中立夏分屬于“啟”,寓意為夏季的開始。在這一天“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溫度開始逐漸上升,日照增加,雷雨增加。
關于立夏,元人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為:“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意思是說,在立夏這天春天的植物已經長大了。所以,江南的立夏習俗里有所謂的“見三新”,就是吃些這個時節(jié)長出來的鮮嫩物兒,如典型的“三新”有:櫻桃、蠶豆和竹筍,或者因地制宜地替換為青梅、麥子、豌豆之類。?
立夏三侯
《逸周書·時訊解》有:“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這里顯示了夏至有三侯,為
一候螻蟈鳴
二候蚯蚓出
三侯王瓜生
意思是在這時節(jié),首先有螻蟈鳴叫著夏季的來臨,接著大地上便會有蚯蚓幫助農民們翻泥掘土,然后鄉(xiāng)間的瓜果蔬菜也爭相出土攀長。
農諺“立夏看夏”,此時小麥豐穗,菜籽鼓莢,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豌豆立了夏,一夜一個杈,搖曳的藤蔓上,開滿一簇簇好看的蝶形白花。
立夏后三個月(孟夏、仲夏、季夏)被稱為“三夏”,是農事較忙的時候。
棉花地里雜草瘋長,來勢洶洶,鋤頭一刻不能歇,“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種田就是這樣,莊稼捂不住的地,雜草便來搶占,莊稼長得旺,雜草就蔫了勢頭……真是節(jié)氣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立夏習俗
立夏以后飲食原則是“春夏養(yǎng)陽”,養(yǎng)陽重在養(yǎng)心,養(yǎng)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yǎng),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
養(yǎng)生專家提醒說,立夏以后,天氣轉熱,人的心神易受到擾動,出現(xiàn)心神不寧。因此,值此時節(jié),人們要格外重視精神的調養(yǎng),加強對心臟的保養(yǎng),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過激之處,要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tài)。
立夏“秤人”
立夏頗有趣味的是:“秤人”之俗。“立夏秤人輕重數(shù),秤懸梁上笑喧閨”,古人在這天輪流稱體重,看秤人大聲報數(shù)并添上吉祥話。比如秤老人,會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姑娘坐上去,便言“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酷暑之下,大汗淋漓,正是減肥好時節(jié)。到立秋再秤,看經過苦夏瘦了多少。
立夏蛋
立夏蛋是立夏時節(jié)最經典的食物,俗話說:“吃了立夏蛋,石頭能踩爛。”立夏吃蛋又叫做“補夏”,意思是立夏這天吃蛋,整個夏天都可以身強體壯。立夏蛋多用茶葉煮,茶香四溢,還有清熱消暑的作用。
立夏面
北方多吃面食,立夏這天,很多地方都有吃立夏面的習俗。立夏之后天熱,吃面條,做法多,而且簡單省事。芹菜是這個季節(jié)的時令蔬菜,清熱消暑,消食安神,做成拌面,立夏之后可以常吃。